评论交流

用专业精神再现骑士精神——评《无畏之海》

出处:宣传部  文字:金姬 图片:赵玲君 吕芷旸  时间:2018-05-03
字体:放大 缩小

听说章骞历时五年完成的《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13年底付梓,去年12月在院网图信中心新书单上该书赫然入列,欣喜之下,赶紧奔向三楼借阅室,期盼一睹为快。不想已经被一位附中的同学捷足先登,直到年初才借入手。

该书以六十万字的篇幅,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战场如北海、波罗的海、日德兰、地中海、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黑海、多瑙河等战场分十七章进行了叙述。作者章骞供职于图书馆,对材料的搜罗自然得心应手,但我国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海战史料却甚少听闻。他干脆亲身跑到日本搜集上百斤的材料回国。这种执著,除却专业人士,想必还有他对这段历史非同寻常的热忱。看他为该书收集的大量图片,看他制作的一目了然的参战舰包括建造时限、主要参数、船长、损失原因列表等(庞然如战列舰,轻微至每一艘鱼雷艇,均罗列入表),就能够体味他为自己热衷的这段历史的苦心孤诣。

阅读着视野如此开阔,史料如许全面的力作,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什么,让章骞心甘情愿耗费如此心血?战史或精练或枯燥,但透过冰冷枯燥的战史文字,我们体味出的,不仅有血腥与谋断,更有卑劣与高尚。章骞在力求史实严谨的同时,运用生动的文笔,对他所感悟的一战海军身上体现的骑士精神进行了正面评价,这应该就是他写作此书的目的。该书封套上一段文字里说,“该书大有为大舰巨炮招魂之嫌”,本是应景的推销广告,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这一初衷。之所以这样断定,原因有三:

首先,在介绍战役或参战舰艇时,作者对舰长等人物思想活动的描写大于对装备的介绍。他们面临危险时的凛然与决断更是浓墨重彩。其次,他在每个章节的详略安排上,也着重于就义成仁,如非洲战场,作者为体现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用了“非洲战火、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德军对坦噶尼喀湖的控制、跨越丛林的舰艇、怪杰出场”等十二节来详细叙述当时发生在热带原始丛林中艰苦卓绝的水上争夺。并在本章结尾提出当时参战的舰只如“女王”,战后服役近百年。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用的就是当时参战的舰只,似乎是在隐喻骑士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期望在现实背景的映衬下,尤其苍白凄美。再者,作者往往在章节结尾处,对以弱抗强和处强循礼的事例大加赞赏,有些章节如序幕:下半旗、伯爵阵亡、“埃姆登”号的航迹、德国海军旗必须在日落之际降下等,对骑士精神的讴歌,抒情如散文。后来得知,作者微博的名字就叫“圣宝剑橡树叶骑士”,更坚定了我对他撰写该书初衷的推想。

除却对骑士精神的讴歌,章骞以其专业精神撰写的这一大作,虽然没有完全如他所愿,在文笔、文法上超越美国塔奇曼女士的《八月炮火》。但毕竟填补了历史著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的空白,体现了我国史界学者治全球史的能力,无疑也奠定了他在该断面史研究上权威的地位。必将鼓励广大图书馆员,利用自身条件,著书立说的信心。或许也是因为其专业素质,他在讴歌骑士精神时能发自内心地流淌出感人肺腑的语言,但对专业术语(如:跨射、罗经度)的解释则被忽略了。这样,对缺乏航海术知识的广大非专业读者而言,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不知道那位先我看到该书的附中同学是否曾顺利看完它。

该书的第十七章是“扣开新时代的大门:海军航空兵的曙光”。是否在暗示作者下一个著书计划?我拭目以待。

                                                                     (作者系科研处副教授)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激情澎湃《誓言歌》,浙艺人唱起来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