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昆剧名家姚传芗的艺术人生

出处:宣传部  文字:马向东  时间:2019-04-30
字体:放大 缩小

追溯昆曲近代以来兴衰,并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境遇,颇似那出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可谓情节曲折,精彩纷呈,耐人寻味。

上世纪初,“百戏之祖”昆曲式微。在昆剧重镇苏州,一群昆曲家和票友不甘心昆曲的没落,极有预见性地培植昆曲新生力量,试图找回曾经风采无限的昆曲雅韵。1921年秋,几名昆曲家出资在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创办了昆剧传习所,招收清贫子弟,教唱昆曲,科班式培养昆曲演员。原“全福班”一批享有盛名的艺人被聘为主教老师。昆剧传习所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教育机构。

一、淡雅宜人,浓纤合度

那一年,正在苏州双塔小学读书的姚兴华9岁,当他得悉昆剧传习所招生的讯息,立即与同班同学周根荣一起辍学,考入昆剧传习所。这一对同学就是以后享誉全国的昆剧名家姚传芗和周传瑛。

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的艺名是颇有讲究的,“传”寓意昆剧薪火相传;最后一字根据行当分类,生行用斜王旁,取玉树临风之意;旦行用草字头,取美人香草之意;净末行用金字旁,取意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副行和丑行用三点水,取意口若悬河。周传瑛和姚传芗就这样成为了昆剧舞台上的一对“才子佳人”。

昆剧传习所兼有科班和学校的特点,有老戏班传授徒弟的传统,又较为开放民主,姚传芗和同门受到昆剧名家们的悉心传授,功夫之深,强度之大,数年间教学折子戏达到400余出。姚传芗师承许彩金、尤彩云,工五旦、六旦。三年学习,两年帮演,五年满师。期间,昆剧传习所学员在上海新舞台举行首场公演,演出折子戏48出,小试技艺,便赢得嘉宾满座,蜚声扬溢。传习所后来转入“新乐府”昆班初期,姚传芗大多饰演配角。然而当时的戏剧评论家黄南丁慧眼识才,于满台生辉的演员中看到了姚传芗的不俗,赞其扮演的舞台人物“淡雅宜人,浓纤合度”,称其是“可造就的人才”。这样的赞赏后来得到另一位热爱昆剧的著名学者张宗祥的响应,他主动资助姚传芗,推荐他向昆剧名旦钱宝卿、丁兰荪学戏,姚传芗的演技由此突飞猛进,渐趋成熟,他担演主戏的机会渐渐增多了。

二、求新求美,绝妙之才

艺术贵在求新、求美、求精。姚传芗很有主见、很崇尚美、很有创新意识,他在表演艺术上尊重师承,却又不墨守成规,善于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他向钱宝卿学习的《疗妒羹·题曲》,原本是一出身段不多,以内涵深沉、唱功和表情见长的传统折子戏,经过他的体悟、丰富和完善,成为一出唱做皆重的看家好戏,成为他的代表作,50多年后他还为学生传授此戏。此戏成为全国昆剧院团的优秀保留剧目。

1931年10月,姚传芗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倪传钺、周传瑛等合股组建了仙霓社,在江苏、上海和杭嘉湖一带演出。与其他戏班相比,由于昆剧传习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师传授严谨,学员学习刻苦,加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传”字辈学员戏路广、懂场面、有文化,他们能演的剧目很多,其中不少是明清传奇中的名剧,很吸引观众;他们的表演日臻成熟,影响不断扩大,在上海笑舞台、新世界、大世界等地巡演,深受观众欢迎,仙霓社声名大震。

幕后是股东的姚传芗,台前依然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旦角演员。他扮相俊美,身段柔美,唱腔圆润,念白清晰,擅于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刻画人物角色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他在《牡丹亭·寻梦》中饰演杜丽娘,在《西厢记·着棋》中饰演崔莺莺,在《水浒记·活捉》中饰演阎婆惜,在《荆钗记·别祠》中饰演钱玉莲等角色,均极佳妙。他的昆旦独角主戏《寻梦》《题曲》两个名折,独传名师钱宝卿之艺,成为其毕生最负盛名的杰作,行家观众莫不高度评价。有位署名未翁的老观众在连续两次观看《寻梦》后,特在《申报》著文感叹姚传芗“为绝妙之才”,称“论其胜处,尤在传神。以双眸为主,而眉心颧颊唇吻辅之,遂觉凝盼含羞,轻颦浅笑,无不适如分寸。其发音清越而圆润,舞姿亦复工细……”赞美其“彼盖能创造一神化境界,摄住观众心魂”,以致“曲终下场,乃忘鼓掌,颔首默欢而已”。


三、拍曲授艺,传承昆剧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仙霓社难以为继,艺人们各谋生路。姚传芗离班转业,旅居重庆,担任四川一家丝业公司办事员。然技艺在身,名声在外,工作之暇,姚传芗应邀为交通部俱乐部、重庆曲社、成都曲社的曲友们“拍曲”授艺,还给宜宾川剧团的青年演员传授《思凡》《闹学》等戏。

从那时起,姚传芗就已经走上一条实实在在的传承昆剧的艺术教育之路,这条路他走得很长,也很精彩,不亚于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诸多光彩照人的形象。“传”字辈传承昆剧艺术这样一个夙愿,就这样自然而完美地在姚传芗身上得以彰显。

十四载弹指一挥间。1951年,久别故土的姚传芗回到上海,担任春光越剧团技导。这是一次对于艺术的职业回归。同年10月,姚传芗应邀来到杭州,担任浙江越剧实验剧团、浙江越剧团的技导和导演。积昆剧讲习所的深厚功底和20年不曾忘却的昆剧记忆,姚传芗发挥出他的卓越的艺术才华。他参与排演了越剧《庵堂认母》《盘夫索夫》《西厢记》等剧目,昆剧程式一经融入越剧舞台,便呈现出不平常的美丽和温婉,这使得浙江的越剧舞台焕然一新,充满了新意。

对昆剧情有独衷的姚传芗经常参加各类戏曲会演等艺术活动。实践出真知,表演也如此,这是他对于昆剧的一种皈依。1954年10月,姚传芗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奖;1962年12月,他参加苏、浙、沪三省(市)昆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昆剧《寻梦》,惊艳全场。

四、执教浙艺,桃李满天

1958年,姚传芗担任浙江省戏曲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戏曲教师和业务班主任,他的艺术使命历史地转移到对戏曲人才的传承培育上。这一转行,直到他担任学校艺术顾问,他一直耕耘在戏曲天地里,潜心钻研、悉心指导、育人无数,培养了一大批昆剧和越剧优秀表演人才。

姚传芗对于流派和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全国各地昆剧院团的挑梁名旦大多向姚传芗学过戏。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来学戏,姚传芗给她传授经过自己精心加工的精品《寻梦》,用的方法是“说戏”,谈他自己和其他老演员的表演体会,让她自己选择吸收,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上海昆剧团华文漪来求教,姚传芗传授《偷诗》《说亲》《回话》,针对她表演过于“花俏”的特点,要求她收敛,把戏演实了;梁谷音来了,姚传芗传授《借茶》《活捉》《佳期》《挑帘》,讲究人物体验和味道。

昆剧名家梁谷音说,我这个《佳期》是跟姚传芗老师学的。他就说了一句话:“任何人演旦角都要有女人味,没有女人味这个旦角就不存在。”所谓的女人味,老师也讲得很时尚,他说就是你们现在讲的性感。我真的记住了老师这句话。为什么有的演员在舞台上什么都到位,可是人家觉得这个旦角没有味道;但是有的旦角虽然有很多地方没到位,也许嗓子不够圆满,可是她有味道,那就是女人味。

1985年,姚传芗随浙江昆剧团赴京演出期间,正式收下北方昆曲剧院洪雪飞、董瑶琴为弟子,向她俩传授《说亲》《回话》《跳墙》《着棋》等六旦主戏。

浙江昆剧名旦王奉梅、张志红是姚传芗的得意门生,他曾经将他传承自其师钱宝卿并有所创新、唱做并重的看家好戏《疗妒羹·题曲》传授给王奉梅,凭借此戏王奉梅在苏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中获奖,获得与会行家高度赞扬。

对于当时年少的张志红,姚传芗着重于一招一式的教,多做示范动作,通过《学堂》等戏的教授,丰富了张志红的演出技巧,形象佳美的少年张志红,迅速在昆坛声名雀起,继王奉梅之后,双双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五、传承创新,功在身后

姚传芗对于昆剧的传承,历来是与创新联结在一起的,他曾说过,挖掘戏曲的传统剧目,不能生搬硬套,既要继承传统精华,又要有演员加工创造。

江苏省昆剧院在原有的《游园》《惊梦》《寻梦》的基础上,新增表演艺术已失传的《写真》《离魂》二折,串连成《牡丹亭》上集,姚传芗亲自参与主教、设计、排练,使该剧成为成功之作。其中《写真》排练时,姚传芗与导演和演员切磋,设计杜丽娘持柳枝上场,使其与上折梦境情节衔接;在末折《离魂》中,他巧妙地运用《蝴蝶梦》中“庄周脱壳”变形的手法,表现杜丽娘之殇,是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此剧参加两省一市昆剧会演,被专家们誉为风格清新统一、颇能体现南昆特色的上品佳作。

对于专业院团和演员悉心传授,对于业余票友姚传芗依然充满热忱。香港名票邓婉霞曾经专程来杭州登门求教,姚传芗不收一分学费地向她传授《铁冠图·刺虎》,令其感动满意而归。姚传芗还积极参与文化部昆剧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昆剧培训班教学工作,向学员们传授《金雀记·觅花》等折子戏。

1993年,82岁高龄的姚传芗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邀请,与学生王奉梅一起赴香港讲学。他主讲《牡丹亭·游园、惊梦》《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的旦角表演,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受到当地昆曲爱好者和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畅谈昆剧发展,使昆曲雅韵弥漫香江。

   延绵700多年的昆曲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历史感和历久弥新的艺术感,当年的昆剧传习所将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无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昆剧的中兴,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昆剧《十五贯》对于这个“百戏之祖”的“救活”,抑或新时期昆剧名家的代代辈出,都离不开只有短短6年历史的昆剧传习所,离不开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60多名“传”字辈昆剧演员。60多年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有引发《人民日报》刊发社论的《十五贯》曾经轰动一时,更有至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昆剧演员,绝大多数是在“传”字辈昆剧艺术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传”字辈昆剧艺术家有很多,姚传芗是其中杰出的一个。他是演员、昆曲家,也是教师、教育家,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艺双馨的一代昆剧人,为昆曲改革、发展、教育和传承,为立德树人培养浙江昆剧“世”、“盛”、“秀”三辈昆剧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系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艺人︱一个人努力是加法,一群人努力是乘法 ——记校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荆芳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