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在,归途便在 ——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有感
去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单元式地讲述祖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度引领了国人的爱国热潮。今年国庆,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延续了单元式的讲述手法,从小人物的角度分别讲述了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脱贫攻坚成果。
影片上映前,我百度了这部影片,一看是部喜剧片,我满怀期待笑点不断,然而在观影过程中,我却泪流满面,几度哽咽。开篇单元《北京好人》讲述了葛优饰演的张北京用自己的医保帮表舅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引发的葛式喜剧。《天上掉下个UFO》讲述了贵州黔南阿福村在中秋之夜惊现神秘UFO,距离“中国天眼”只有15公里,爆炸性新闻轰动各地,也惊动了北京记者前来调查。看完这两个单元,我觉得只有笑点没有泪点,直到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影片开始转折。
《最后一课》讲述了当年在望溪村支教的范老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几十年过去了,望溪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在范老师的脑海里,1992年的最后一课依然记得非常清晰。他为了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考上大学,在那所学校呆了10年。村里交通只能走水路、泥泞的乡间小路、屋顶漏雨的教室、还有鸡鸭在教室外闲逛,就是在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地方,范老师挥洒青春热血,默默坚守。如今,乡村建起了水泥公路、造起了新楼房,他的学生们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了。前后对比给范老师的脑海带来了强烈冲击,在对比中还原了当年范老师支教的点点滴滴。把要叮嘱学生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冒雨借国画颜料,结果在返回路上摔倒在桥上,颜料掉进了河里……当他看到学生姜小峰把当年画在纸上的学校变为现实的时候,他与姜小峰对话的情景触动了每个人的泪点。
是什么让范老师坚守下去?是信念、情怀。这让我想起了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张桂梅即使身患重病也依然每天到校喊学生们起床、监督学生早读和晨跑,几十年如一日。她为这所学校倾注了毕生心血,只为那些女孩子在本该上学的年龄不要因为家里穷而去嫁人,而是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实现人生梦想。
《神笔马亮》中的马亮放弃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深造的机会,前往乡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在扶贫期间,他与乡亲们一同劳动,把茴香村发展得红红火火。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家乡,他想为建设家乡出一分力。为此,他放弃了出国深造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没能陪伴在怀孕待产的妻子左右。他虽然失去了,可得到了更多。他让我想起了扶贫干部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第一线倾情投入,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回乡之路》上的“沙地苹果”经销商乔树林帮助家乡致富寻找买家。起初,我以为毛树林是个只会说大话的浮夸青年。当母校校庆时,学生在大会上讲自己想成为毛树林那样的人时,再次击中了我的泪点。这些年,毛树林为了让陕西老家的毛乌素沙漠退耕还林,带领乡亲们种树,种苹果。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坎坷。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希望让沙地苹果成为最好吃的苹果。他希望看到家乡绿树成荫,而不是“学生坐在课堂里读书,风一吹,满嘴吃到的都是沙子”。也许有人觉得毛树林很“傻”,可正因为有这些“傻”的人,才让更多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纵观整部影片,主线都是精准扶贫。不管是张北京表舅所在的村有了医保,还是阿福村的乡村振兴,影片所表现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乡村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影片弘扬了那些为家乡建设奉献青春的人,他们平凡的事迹在镜头下显得异常伟大,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既有高票房又有好口啤的成功所在。
我的家乡兰溪是一座浙中小城,素有“小上海”之称。最近这几年老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民生变好了,天更蓝,水更清了。旅游业、餐饮业、影视业也发展起来了。去年热播的影片《银河补习班》就是在兰溪拍摄,兰溪牛肉面、鸡子粿等特色美食也相继火了起来。国庆接到母亲的电话,她告诉我现在兰溪的古商城也恢复得非常好,值得一玩。
虽然在杭州工作,但我始终与家乡同在。只要一想起家乡,满嘴都是牛肉面的味道。
(作者系学工部公寓辅导员兼宣传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