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竹箫笛雅音,散入凡尘间 ——纪念宋景濂先生诞辰100周年

出处:宣传部(统战部)  文字:钱蓉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04-30
字体:放大 缩小

外公出生在湖州埭溪镇上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精笛艺,父亲好吹笙,姑母、姑父喜弄琵琶二胡。每逢闲暇雅集,家庭音乐会国乐悠扬,埭溪镇民众常围在宅门久久不散。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外公从小耳濡目染,七那年他开始择学吹箫,从此踏上了长达六十多年艺术

我外婆(盛菊影女士)曾给我讲述外公颇富传奇色彩学箫经历:一个月风清的夜晚,当时念初中的外公像往常一样端坐在飞英塔下练箫箫声引起了路的湖州白雀山法华寺宝丰方丈的注意,于是收外公为徒,带入寺悉心指教。这位方丈原系清末翰林,乃博学广识之士,其箫笛技艺堪称精妙。外公回忆说:“先师教导十分严格,早晨练笛,晚间习箫,每天两小时,一年四季不得中断”“为锻炼持箫的腕力,先师每次都要箫的末端悬上称砣,由几斤逐渐增加到一二十斤。数九寒天还要顶着刺骨的冷风冰雪练习唇功和指功哪怕是笛、成了冰尺,气从孔中吹进马上结成了冰凌,也要不断抖索着继续吹奏。”如此这般艰苦磨砺,数后终于技艺大进,深得方丈赞许。在拜别方丈时,方丈送了外公一支铜箫、一管铁笛,笛管上刻了一首诗:“年来江上住,山水皆知音。长笛随君去,耳边犹有声。” 这两件至宝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如同良师相伴在外公身旁,从不废离。

少年时代起,外公就有积极进步的思想。他曾用手中的笛子和洞箫来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当进步同学被白色恐怖迫害时,他毅然挺身而出,机智营救,被救的同学中就有著名作家张抗抗女士的母亲朱为先老人。我的父亲钱宏根先生2011年3月曾前往其住处探望,她因病重已不能开口说话,但当年的那份患难救助之情似犹存于老人心间。

1956外公进入浙江民间歌舞团(现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任民乐队队长,名声日隆。的洞箫演奏低音醇厚高音飘逸、“花指”灵活颤音绵密他的“飞指”“打音”,尤其是后孔的“打音”(颤音)极为流畅他能用一管洞箫(六孔)熟练吹奏各种“调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并在酒宴上拍着他的手臂说:“老宋啊,我们要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搞好外国的,总是人家的我们是中国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外公位于杭州市广兴巷5号(旧址)的居住地,成了音乐雅士们的聚集之所,是集创作、编排、奏赏、交流、教学于一体的音乐雅宅。每每忆起儿时老宅里袅袅丝竹声,婉转悠扬曲,顿觉天籁之音沁人心脾,我似乎被“江南丝竹”那美音雅律推向美好未来,又在那幻妙箫声里浸润着成长。

1984年起,外公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委员、支部主委(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直属文艺总支宣传委员等职务。从事本职工作之余他始终心存,偶尔得空闲与同事们下棋聊天,同事们都会风趣地说:“老宋啊!你做什么都离不开一二三四五,都是哆唻咪发嗖。”

是啊!外公就是离不开他挚爱的箫笛1983年,应邀赴香港演出演出大获成功,新闻媒体更是奉上“江南箫王”、“洞箫奇人”等美誉1987年,杭州成立了江南丝竹研究组,外公被推举为研究组组长,从此更是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洞箫、琴箫演奏。外公与他的音乐好友徐匡华、范世福、骆介礼等人一起编排了中国传统器乐“江南丝竹”。根据自己50多年的演奏经验,用五言诗的形式写出了《丝竹演奏法要领》的学术性口诀。外公与古琴家徐匡华先生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音乐专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及电视台都曾为他录音录像,播放他演奏的箫曲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曾以《箫笛老人的春秋——访民间音乐家宋景濂先生》为标题,组织播发了一组专题报道。

1994年,我敬爱的外公仙逝。剧作家钱法成先生为他题写挽联:“乐声优雅品性优雅一生好为和平颂;曲旨高远才品高远四海四乡思贤操(横批:一代箫王)可谓字字珠玑,浓缩了外公的一生。

转眼间,外公离开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他的音雅乐依然萦绕耳际岁月,尘世浮华,愿丝竹箫笛雅音散入凡尘世间,人虽长逝,箫韵永存!

作者宋景濂先生外孙女 ,现就职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秉承“黄龙精神” 践行为师大道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思考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