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声:浙江非遗传习院(筹)暨非遗创意产业学院成立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非遗人才培养、加强非遗学术研究、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月10日,浙江非遗传习院(筹)暨非遗创意产业学院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成立大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新芳,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陈先春,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叶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薛亮、院长施俊天,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学校党委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非遗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代表出席成立大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芳指出中国是非遗大国,浙江是非遗大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借非遗发力筹建“浙江非遗传习院”并联合非遗行业和文旅企业共同成立“非遗创意产业学院”,得天时、地利与人和,既是非遗保护事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路径。希望浙江非遗传习院(筹)要强化师资力量、探索多元课堂、夯实传承平台、做好多方对接,积极回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诉求,打造非遗职教浙江品牌,争取培养出更多非遗能工巧匠、非遗创意人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薛亮表示,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主动探索非遗融入国民教育新路径,深入调研全国近200所高校非遗教学与研究办学现状及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谋划搭建浙江非遗传习院(筹)暨非遗创意产业学院新的专业平台,制订非遗专业建设五年规划,锚定打造高水平非遗传承保护专业群、搭建高能级非遗研究平台,聚焦人才培养,坚持产教融合,努力走出一条艺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办学新路。
会上施俊天发布浙江非遗传习院(筹)五年规划。从目标与定位、组织架构、建议任务三大方面,系统规划了未来五年发展。浙江非遗传习院(筹)包括教学部、研究部、产学部等部门。教学部设立教学中心与教务中心,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建设,建成浙江特色高水平非遗专业群,打造非遗保护传承、经营管理与传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部设立学术研究中心与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以非遗研究为特色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技术研发与非遗文创高地,打造国内职业院校领先的高层级非遗研究与技术技能研发平台;产学部设立产业学院与实践基地,通过校政行企合作,全方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浙江非遗产教融合共同体。
浙江非遗传习院(筹)暨非遗创意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非遗传承保护领域又迈进了一大步,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一个生动样本。
大会同期颁发了首批特聘研究员、创业导师聘书,举行了非遗创意产业学院集体签约仪式、浙江传统舞蹈专委会授牌仪式和主旨论坛配套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亚太地区手工艺术大师徐朝兴从非遗教育目标、劳作模式、民间文艺等不同纬度作学术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举办了“匠心守艺”创意成果展。本次展览分为浙艺非遗传习成果展、非遗创意企业邀请展、大学生传统工艺作品展、生活美学浙艺课展、手工艺学院教学成果展五个展区,展现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传承教学与发展硕果。在“产教融合:非遗保护与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沙龙上,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作精彩的主题发言。
据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入选首批国家“双高”建设的综合性艺术职业学院。学校长期致力于传统戏曲、本土音乐、本土舞蹈、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是省内非遗科目最全、非遗办学积淀最深、非遗教学成果最丰富、非遗社会效益最好的职业类院校。学校现开设32个高职专业中有非遗相关专业11个,包括表演艺术类、艺术设计类、民族文化艺术类、文化服务类4个文化艺术专业类,涉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六大非遗门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有7个非遗相关研究机构。学校作为浙江省承担国家级研培计划任务的唯一一所高职类院校,持续承担非遗研培任务,成功举办了书画装裱、古籍修复、青瓷技艺、剪纸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手工印染技艺、曲艺等专业方向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