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浙江文旅:因救场爆火的越剧少年贝子越,原来有这样的梦想

出处:浙江文旅  文字: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3-07-15
字体:放大 缩小

   前不久,越剧少年贝子越因一出临时救场的“名场面”刷爆全网。在舟山定海的一场越剧演出中,台上演员的话筒发生故障。这时,在侧幕看戏的贝子越“紧急救场”,其沉稳的表现和专业的唱腔,技惊四座,后台的演员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台下的观众们也掌声如雷。上周,贝子越还受省文化馆邀请,参加杭州武林路文艺赋美点的演出,其眼神、身姿皆有范儿,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年仅12岁的贝子越其实是个越剧“老戏骨”,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和艺术氛围影响,酷爱越剧艺术。贝子越的母亲是舟山民间剧团的越剧演员,他从小跟着母亲下乡演出,耳濡目染,加上自身出众的越剧天赋,范派、徐派唱腔尤其出色。凭着高超的艺术水准,贝子越在第22届、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小梅花金奖,不禁让人感慨“越剧后继有人,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贝子越的梦想,也让人动容:“我一直有个梦想,想考上专业的艺校、考进专业的剧团,把越剧传承下去!”

640.jpg

   越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和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之一,广受观众喜爱。百年来,越剧持续繁荣、永葆活力、新人辈出,得益于浙江一代代越剧人的传承和创新。

640 (1).jpg

   今年3月,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新编大戏青春越剧《断桥》与观众见面。

640 (2).jpg

《断桥》


   这部剧是一台以“青春新势力”为鲜明特点的舞台艺术作品,演员全部都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2019级小百花订单班学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手为这批16、17岁的学生搭建了高规格的创作团队,诸多越剧艺术名家参与该剧主创。

640 (3).jpg

《断桥》


   这种看似“顶配”的待遇,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对现代学徒制班级的“标配”。从2019年“跨越湘湖、花开艺苑”文旅融合山水课堂暨小百花班招生开始,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再到教学实践,四年来,校团双方以双元主体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剧目驱动制改革为纽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舞台化、艺术实践体系化、流派师承定制化,邀请大师开蒙、名家传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还成立了“梅花奖工作室”,邀请“梅花奖”名家校友定期来校授课。

640 (4).jpg

“小百花”班学员上课


   专业的培养不仅限于名家大师的口传心授,也来自于学校老师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创新。去年,《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正式上线,实现了汉字译越音,成为专业越剧人乃至越剧爱好者的专属电子字典。这项研究开发填补了越剧音韵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空白,为戏曲学习与电子工具结合提供了范例。

640 (5).jpg

《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



   过去,传统的戏曲教学对学员文化课的要求并不算很高,但“小百花”班却对文化课提出了更高标准,将专业课与文化课修分比例定为5∶5,专业与文化并重,同时还会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读书会活动,组织演员观摩优秀剧目、影视作品、艺术展览等,不光传艺教戏,更传道授业。

640 (6).jpg

“小百花”班学员练功


  在校团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9级“小百花”班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先后荣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赛项一等奖,入围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参加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等,逐步成长为能守正、敢创新的新时代越剧表演传承人。

   作为越剧的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浙江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越剧艺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课题面前,探寻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640 (7).jpg

      2023年,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一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开演,剧目采用“环境式戏剧”的模式,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逻辑和叙述风格,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走进剧院打卡,从此“路转粉”,对越剧狠狠“上了头”。

640 (8).jpg

《新龙门客栈》


   在《新龙门客栈》的剧场里,观剧的环境是新的,演员也有不少新鲜面孔,甚至和台下的00后观众是同龄人,剧目核心主创也几乎全员年轻人——编剧是95后,舞美是90后,导演是85后……

   越剧的发展路线是要“出人”“出戏”。人是最关键的,不光是演员,导演、编剧、乐队、舞美等各种主创,一个团队的综合成长才能“出戏”,才能做到文化赋美,让越剧进一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640 (9).jpg

《新龙门客栈》


   有人也许会问,这样“花里胡哨”的越剧还叫越剧吗?这样顶着质疑的创新,其实在越剧百年发展史中并不鲜见。1942年,被誉为现代越剧艺术的奠基人和改革先锋的袁雪芬冲破旧越剧的框框,在上海领衔公演《古庙冤魂》,并首次成立了以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为中心的创作中心;1946年,袁雪芬首次演出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越剧《祥林嫂》。虽然改革的路上她也引来许多非议,但最终,袁雪芬的锐意改革为越剧焕发了生机,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剧种。

640 (10).jpg

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在越剧改革80周年研讨会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就提出:“新的时代,必须寻找新的样式,新的赛道。”

包括《新龙门客栈》《钱塘里》《枫叶如花》等在内的剧目,无疑就是这样的新尝试。

640 (11).jpg

《钱塘里》


   越剧要突破,就需要对标今天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是越剧迫切需要走进年轻人的消费,寻找破圈新赛道。要适应年轻人的生活,发挥青年优势,善于利用新技术手段培育观众。



640 (12).jpg

   近期,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推出的第二季海选报名正式开启,这档节目去年就曾在网络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越剧的热潮。今年,节目再一次邀请到茅威涛、方亚芬、陶慧敏、郑云龙四位嘉宾导师,将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学生、越剧爱好者一起,共同领略越剧文化的魅力。



640 (13).jpg

《枫叶如花》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提出要将我省建成全国越剧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文化交流中心,形成越剧艺术振兴发展的工作体系,创作一批重量级的越剧传世精品;培育一批享誉国际的越剧艺术院团;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越剧人才队伍;深挖一批影响广泛的越剧文旅IP;将越剧艺术打造成为浙江重要的文化标识,成为浙江文艺精品高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640 (14).jpg

《伪装者》


   越剧的百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百年的越剧,又浸润浙时代印记的根与魂,赓续传承,创剧立心,是每一位越剧人的使命和担当。加强越剧艺术人才传承体系建设,完善活态传承谱系,探索越剧普及新模式,越剧的朗月长风,必将在我们手中持续绽放华光。

1689565505473.jpg

https://mp.weixin.qq.com/s/x2mFRWVjp_4gSocz2Yy0vw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搜狐新闻:浙艺《“廉洁种子微工程”艺术实践推进廉洁文化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下一篇: